本文目录
笔画顺序表图全部
笔画顺序表如下:
汉字的笔顺规则是:先横后竖(如:“干”),先撇后捺(如:“八”),从小到大(如:“主”),从左到右(如“林”),先进后关(如:“田”),先中间后两边(如:“水”),从外到内(如:“回”)等。
如“仗”,笔顺为丿,丿丨,丿丨一,丿丨一丿,丿丨一丿丶。笔顺是否正确,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。

规则:
1、先撇后捺:人、八、入。
2、先横后竖:十、王、干。
3、从上到下:三、竟、音。
4、从左到右:理、利、礼、明、湖。
5、先外后里:问、同、司。
6、先外后里在封口:国、圆、园、圈。
7、先中间后两边:小、水。
8、点在上部或左上,先写点:衣、立、为。
9、点在右上或在字里,后写点:发、瓦、我。
10、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,先外后里:厅、座、屋。
11、左下包围结构的字,先里后外:远、建、廷。
12、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,先里后外:凶、画。
13、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,先外后里:同、用、风。
14、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,先上后里在左下:医、巨、匠、区。
26个笔画顺序表图片
以下是汉字的26个基本笔画顺序表:
1. 横
2. 竖
3. 撇
4. 捺
5. 点
6. 折
7. 钩
8. 提
9. 弯钩
10. 斜钩
11. 捺钩
12. 竖钩
13. 横折
14. 横钩
15. 横折钩
16. 撇点
17. 捺点
18. 竖弯钩
19. 竖折
20. 竖折钩
21. 撇折
22. 撇折钩
23. 捺折
24. 捺折钩
25. 捺提
26. 竖弯
这些是基本的笔画顺序,它们可以组合形成更复杂的汉字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的字形和字体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,但这个顺序表可以作为学习和书写汉字的基础参考。

当我们讨论笔画顺序时,除了了解每个笔画的形状和顺序外,还可以探讨它们的意义和相关的词组。以下是一些与笔画顺序相关的常见词组和意义:
1. 笔画顺序 (Stroke order):汉字书写时,按照一定的笔画顺序书写各个笔画的规则和次序。
2. 笔画数 (Stroke count):汉字由多少个基本笔画构成的数量。了解笔画数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和查找汉字。
3. 笔画笔顺 (Stroke order and stroke direction):除了笔画的顺序,还包括每个笔画的书写方向。正确的笔画笔顺有助于书写准确和美观的汉字。
4. 笔画简化 (Stroke simplification):在简化字中,有些汉字的笔画数量和形状进行了调整和简化,以提高书写效率。
5. 笔画识别 (Stroke recognition):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,对手写或打字的笔画进行识别和转换成文字。
6. 笔画学习 (Stroke learning):学习汉字时,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技巧,以提高书写和认读的能力。
7. 习字 (Calligraphy practice):通过练习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和书法技巧,提高书写的艺术性和美感。
这些词组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学习汉字的笔画顺序。通过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技巧,我们可以提高汉字的书写和认读能力。

24个笔画顺序表田字格
24个笔画顺序表,如图所示:

扩展资料:
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,按照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语委发布的《GB13000.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》中印刷楷体汉字的标准,通常把汉字的笔画划分为32种(此分类不包含“〇、𠃉、乁、𢀓、𡧑、𠆭、𦮙、𠍋”等及韩国汉字、和制汉字)。
包括:点(丶)、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捺(㇏)、提(㇀)六种基本笔画(即平笔)和横折(𠃍)、横撇(㇇、フ)、横钩(乛)、横折钩(、𠃌)、横折提(㇊)、横折弯(㇍)、横折折(㇅)、横斜钩(⺄)、横折弯钩(㇈)、横撇弯钩(㇌)、横折折撇(㇋)、横折折折钩(𠄎)、横折折折(㇎);
竖提(𠄌)、竖折(𠃊)、竖钩(亅)、竖弯(㇄)、竖弯钩(乚)、竖折撇(ㄣ)、竖折折(𠃑)、竖折折钩(㇉)、撇点(𡿨)、撇折(𠃋)、斜钩(㇂)、弯钩(㇁)、卧钩(㇃)二十六种派生笔画(复合笔画,即折笔)。而在印刷宋体中,卧钩(㇃)一律作竖弯钩(乚)。
注:有时也把横斜钩(⺄)归类到横折弯钩(㇈、乙),竖折折(𠃑)归类到竖折撇(ㄣ),横折折(㇅)归类到横折弯(㇍),卧钩(㇃)归类到斜钩(㇂)。
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哪些应该怎么写
一、汉字笔画分类:
1、笔画:是构成楷体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。笔形是笔画的形状。
2、主笔形:是汉字的五种基本笔形:横(一)竖(丨)撇(丿)点(丶)折( )。
3、附笔形:是与主笔形对应的从属笔形。
4、平笔笔形:是横、竖、撇、点四种主笔形及其对应的附笔形。
5、折笔笔形:是主笔形折及其对应的附笔形。
二、汉字基本笔画:
《中文规范输入法》的基本笔画包括6个平笔笔形和20个折笔笔形。平笔笔形可归纳为6个,如下表:

折笔笔形可归纳为20个,下表中折笔笔形包含附笔形和可归纳的折笔笔形:

拓展资料:
笔画(bǐ huà)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,如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点(丶)、折(乛)等,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。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,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。 [1] 表示这两种意思时“笔画”亦可作“笔划”,但目下规范作“笔画”。此外,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,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,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。
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,即“点(丶)、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捺(乀)、提、折(乛)、钩(亅)”,又称“永字八法”。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《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》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:横类、竖类、撇类、点类、折类。
汉字的字体分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。手写体是指文字的手写形式,它灵活多样,易于表现个人风格,现代汉字手写体主要有楷书、草书、行书等三种。手写体的汉字笔形因书写时使用硬软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如使用硬笔书写的竖笔类笔形,用软笔(如毛笔)书写时还可分为短竖、长竖、悬针竖和垂露竖等笔形。
印刷体是指文字的印刷形式,现代汉字印刷体主要有宋体、仿宋体、楷体、黑体四种,其中宋体和楷体是最常用的印刷体。在汉字字形整理之前,印刷宋体和印刷楷体的笔形、笔势差异较大,如印刷楷体的“即”,为了使印刷宋体与印刷楷体的字形尽可能趋于一致,原则上使印刷宋体向印刷楷体靠拢,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(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)于1965年1月30日发布《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》规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。
通常所说的笔画是以印刷体的主流字体(宋体、楷体等)作为分析对象的,现代汉字笔画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:粗略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八类(永字八法)或五类(札字法);细致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(复合笔画)两大类。书写时,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称为基本笔画(即平笔),笔画方向发生变化的称为派生笔画(复合笔画,即折笔)。
笔画是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,它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,细致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(复合笔画)两大类。书写时,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称为基本笔画(即平笔),笔画方向发生变化的称为派生笔画(复合笔画,即折笔)。目前比较广泛地被学术界接受的,是张静贤从《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》6196个字中总结出来的。
分6种基本笔画(即平笔)和25种派生笔画(即折笔)。6种基本笔画包括: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点(丶)、捺(㇏)、提(㇀),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语委发布的《GB13000.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》也列出了印刷宋体的25种派生笔画(折笔):
横折(𠃍)、横撇(㇇)、横钩(乛)、横折钩(𠃌)、横折提(㇊)、横折弯(㇍)、横折折(㇅)、横斜钩(⺄)、横折弯钩(㇈)、横撇弯钩(㇌)、横折折撇(㇋)、横折折折钩(𠄎)、横折折折(㇎)、竖提(𠄌)、竖折(𠃊)、竖钩(亅)、竖弯(㇄)、竖弯钩(乚)、竖折撇(ㄣ)、竖折折(𠃑)、竖折折钩(㇉)、撇点(𡿨)、撇折(𠃋)、斜钩(㇂)、弯钩(㇁)。印刷楷体汉字除了这25种折笔笔形外还有一种折笔笔形“㇃”(俗称“卧钩”)。 [7-8] 认识笔画的形状,会计算笔画的数目,有助于指导书写和查检字典。
按楷书标准,汉字有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点(丶)、折(𠃍)五种主笔形,其中横竖撇点可细分为九种。
注:有时也把横斜钩(⺄)归类到横折弯钩(㇈、乙),竖折折(𠃑)归类到竖折撇(ㄣ),横折折(㇅)归类到横折弯(㇍),卧钩(㇃)归类到斜钩(㇂)。
除了上面所说的32种笔画外,还有一些仅用于个别汉字的笔画。如∶笔画“乁(横捺)”用于“乁、亪”等中,笔画“㇣(圈)”用于“〇、㪳、㔔、㫈”等中,笔画“撇横斜弯钩”用于“𠃉(yà,燕子)”等,笔画“㇢(撇钩)”用于“乄”等。
以上就是关于标准的笔画笔顺表,笔画顺序表图全部的全部内容,以及笔画笔顺表 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查缺网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faedoony@foxmail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